海南省生态环境厅近日通过了《海南红树林造林/再造林
碳汇项目
方法学》(以下简称《
方法学》)技术评审。
有
专家认为,《方法学》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操性,不仅能为海南红树林碳普惠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保障,还将为全国蓝碳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重要参考。
海南是海洋大省,管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拥有我国种类最丰富的红树林资源。“海南省在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上优势明显。”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负责人邢巧指出。
近年来,海南省不断加大对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力度。截至目前,海南省红树林湿地面积达9.8万余亩,红树林面积不断增加。新增的“海上森林”不仅促进生物多样性和固碳协同增效,新增碳汇还可纳入蓝
碳交易获得经济收入,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系统保护。
但如何基于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MRV)标准,量化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的新增固碳量是个难题。“此前,有些地方也进行了红树林的蓝碳碳汇交易,大多引用
CDM或者VCS的方法学。”邢巧告诉记者,为规范海南省红树林造林/再造林项目的设计、碳汇量计量与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碳汇量达到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编制了《方法学》。“《方法学》备案后,意味着我国有了自己的蓝碳交易计量方法学。”
“《方法学》编制历时两年多,我们开展了大量文献调研与对比分析工作。”编制组负责人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淑果介绍,结合海南省红树林野外实测数据,归纳推理出适合海南省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的方法学程序,多次组织专家研讨,进一步完善方法学。
《方法学》科学设定了适用条件、基线情景识别、额外性论证、碳汇计量方法和监测程序等内容。“这一方法学的创新之处在于给出了湿地不同盐度和养分情形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选择,纳入沉积物有机碳库的核算,并给出不同类型红树林湿地的沉积物有机碳库增量的缺省值。”编制组核心专家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介绍。
据悉,下一步,编制组将按照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将这一方法学在海南省的碳普惠机制下进行备案。备案后,其将成为海南省首个碳普惠方法学。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