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个人碳账户”,奏响减碳“交响曲”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梁瑜2024-07-24 15:09

  提到实现“双碳”目标,很多人会想到生产领域如何减少碳排放。其实,节能减碳不是政府和企业的“二人转”,而是全民“大合唱”。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各大企业以及平台相继推广的“个人碳账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被个人碳账户记录下来,并换取收益。
 
  “个人碳账户”是碳普惠机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可以实现个人减排贡献可视化,帮助普通人算清碳账本,是为个人提供减碳激励的基础。中国科学院有研究成果显示,在我国碳排放总量中,生产端占47%,消费端占53%。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碳账户是顺应减碳形势的必要之举,它不仅能激励更多人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在消费领域开拓个人减碳空间,还可以引导生产端减排,倒逼上游制造商加快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在推广实施个人碳账户上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不少经验。比如四川泸州推出“绿芽积分”小程序,把个人的低碳减排行为量化,像参与光盘打卡,可记录144克碳减排量,获得5积分,个人碳账户变成了人人看得见的“碳钱包”、碳资产;又如北京“绿色生活季”、黑龙江哈尔滨“碳惠冰城”、广东深圳“低碳星球”等小程序,围绕个人碳账户开发了一系列便民服务和公益活动,成为撬动居民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支点。
 
  不过还要看到,相比生产端,消费端碳排放分散、涉及面广,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碳计量、碳核算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碳账户之间缺乏互联互通机制,减排场景不够丰富,数据安全有待加强等。这些也导致很多个人碳账户利用率不高。像目前不少金融机构都设立了“个人碳账户”服务,但又“各自为政”,每家金融机构的碳账户服务内容、积分兑换等都存在差异。这也导致每个碳账户积攒的积分只能单独使用,“积分太少够不上兑换门槛”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失效期一到,这些零星积分最终都会清零,难免影响用户的积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政府、企业、个人等共同努力,才能奏响全社会节能降碳的“交响曲”。一方面,要加快开发碳普惠标准和减排场景,完善丰富碳普惠激励与消纳体系,让老百姓的每一次低碳行动,都能被记录、被肯定。另一方面,要加强碳账户数据合规共享,让碳账户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提升个人参与减排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个人碳账户涉及到个人信息采集,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防范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乘以14亿多这个基数,就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用好包括碳账户在内的创新机制和实践,让群众得实惠、享便利,自觉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必将汇聚起节能降碳的强大合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