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让生活更“绿”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李小勇 张 砚2023-06-07 09:19

实现低碳经济,除了在工业层面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消费层面的碳减排也不容忽视。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公众减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且通过一定规则变现的碳普惠减排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一段时间以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绿色低碳模式受到关注。深圳、云南等多个地区日前通过推行相关活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以各种方法推广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实现低碳经济,除了在工业层面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消费层面的碳减排也不容忽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在我国,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53%。低碳消费行为可以在工业市场对碳减排形成需求引领效应,同时其本身也具备很好的减排潜力。为了鼓励老百姓参与低碳建设,政府部门推出垃圾分类、节能家电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政策,从行为规范和经济激励出发引导低碳行为。另外也通过播放倡导绿色消费、减少浪费的公益广告来开展公益宣传,从文化价值观层面引导消费端接纳和认可低碳发展模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不过,消费端的碳排放存在排放主体庞大、排放种类多元、排放行为频率密集的特征,现有举措对部分居民主动选择低碳的消费或生活方式有所激励,但可持续性依然有待提升。这是因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许多低碳的排放行为很难被记录或得到关注,因此对自身的行为选择带来的积极影响不易评估,也无法获取相应的激励或认可,要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还需时日。基于此,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公众减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且通过一定规则变现的碳普惠减排机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碳普惠是指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节能减碳行为具体量化,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在实际操作中,体现为居民申报购买节能产品、绿色出行、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低碳行为,由平台折算绿色消费积分、建立碳账本后,可积攒积分兑换商品、购物折扣。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去年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各地建立绿色消费积分制度,进一步鼓励众多企业积极参与碳普惠平台建设。在政策激励的基础上,碳普惠意味着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参与”的模式下,多主体协力推动绿色低碳具备可行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由于尚处在探索阶段,目前的碳普惠平台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各地区政府主导建立的碳普惠平台需要耗费较高的宣传成本和运营成本。而企业主导建立的碳普惠平台将碳账户积分核算和使用的范围局限在平台内,仅对企业参与运营的低碳商品和服务有引导消费和养成消费习惯的作用。此外,还存在碳排放认证标准不统一、平台间数据不互通、可认证的低碳环保行为有局限等问题。对此,须从多角度施策。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一方面,要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应制定居民低碳行为清单和碳足迹核算标准,从衣食住行角度讨论并分类能体现低碳生活的典型行为,包括出行、垃圾减量与垃圾分类、低碳环保产品消费等,为每类行为制定统一的量化标准和数据认证渠道。统一标准的制定能极大程度地减轻平台数据互通的难度、降低居民学习碳核算方式的负担。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另一方面,要激活企业主体活力。在碳普惠平台、小程序数据互通的同时,连接多个业态的使用场景,拓展碳账户的应用渠道,发挥碳普惠机制的经济激励效果。数据互通不仅可以避免个体减排行为重复核算的问题,还能在平台间构建可持续的低碳商业网络。碳账户数据能支持企业适应绿色低碳趋势的创新产品,并在多平台协作中为居民提供一站式低碳消费服务,增强居民使用碳普惠平台的可持续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