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聚焦数字消费、
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打造新型消费场景。
绿色消费以其低碳、环保、质优等特征,顺应了需求升级趋势和生态文明潮流,受到大众青睐,正释放出巨大市场潜力。
绿色消费之“新”,体现在以消费领域的绿色转型,带动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绿色消费所要求的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质量标准,倒逼生产方式转型,促使形成绿色新质生产力。具体体现为4个层次:推广新技术,借助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支撑,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催生新业态,冰雪经济、生态经济等在各地多点开花,能效标识管理、绿色金融咨询等绿色服务业成为新增长点;拓展新场景,绿色商场即时消费场景、智慧商圈线上消费场景、文化旅游景区天然消费场景、花园城市综合消费场景等掀起了消费热潮;创造新产品,具有绿色属性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均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品质和消费品类实现了双提升。
绿色消费理念贯穿消费全过程,企业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实施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包含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制造、回收利用全链条。绿色消费将绿色理念植入各类消费主体的衣食住用行,引导公众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总数达到8.1万个,2024年我国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执行
绿色建筑标准,星级
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绿色食品、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需求,还带来人居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当前,各地不乏政策引导对绿色消费形成撬动效应,比如消费品以旧换新,对节能环保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实施精准补贴;政府绿色采购纳入
碳足迹管理,引领清洁生产,示范带动绿色消费;
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
平台等地方实践,以绿色积分形式鼓励消费者自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但绿色消费的普及推广依然存在堵点难点,比如绿色消费引导政策仍以行政约束为主,高研发成本和低成果转化率,导致企业动力不足;绿色产品短期内
价格较高,在产品定价和销售上仍需政策支持和宣传指导;各类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碎片化”,部分绿色产品性能存在虚标情况,影响了消费者购买信心。
建立绿色消费长效机制,还需树立系统思维,着眼于产供销全过程、兼顾企业公众多方利益,完善激励约束政策体系。
坚持创新导向。融合数字技术、文化特色、生态禀赋为绿色消费赋能,以绿色低碳循环技术为引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丰富绿色产品服务供给,打造多元绿色消费场景。
坚持需求导向。构建绿色消费奖励机制和成本分摊机制,绿色财税、金融、价格等多措并举,创新绿色积分、碳普惠、绿色消费券等手段运用,避免高价对绿色消费的抑制,提高绿色产品的经济有效性。
坚持品质导向。加强绿色产品规范管理和风险管控,推动碳标识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各类制度协同促进,与国际标准对接互认互信。以绿色消费激发内需潜能、贯通生产生活、连接各类消费主体,以供求适配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厚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