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双碳目标”带动下,
碳中和赛道在2021年迎来政策、产业、资本等多方面密切关注,这个未来40年的超级赛道也吸引了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布局。
2022年以来,包括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科技部、工信部等多部委,都对今年碳中和重点任务作出指示。
其中,2022年全国能源工作
会议就将“加快能源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作为重点任务,并提出了“重点推动燃气轮机、核电、可再生能源、油气、储能、氢能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力争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取得突破”等具体目标。
科技部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也提到,要重点抓好“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工作。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则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
可以看到,科学有序推进“双碳”目标落实已成为共识,也是各个领域2022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在推动碳中和目标落实的多项举措中,金融市场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21年7月,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根据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
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以下称《报告》),预计在“十四五”期间,除发电行业外,我国
碳市场将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七个重点能耗行业。
预计完成八大行业覆盖之后,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有可能会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到70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报告》预计,按照目前的
碳价水平,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被认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最为核心的政策工具之一,随着碳市场的启动,碳排放权也在逐步成为各类经济活动的硬通货。“碳中和”这一大工程,通过碳排放权这个标的物,将影响到各类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除了上述八个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企业之外,有着数字化、线上化等“绿色”标签的信息科技企业,在碳中和、
碳减排行动中,也是个关键角色。
相关数据显示,科技企业在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占比在逐步提升。据《迈向碳中和:中国互联网科技行业实现100%可再生能源路线图》报告,随着全球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全球ICT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将会从2007年的1%-1.6%,增长到2040年的14%以上。
ICT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也受到国际层面的重视。国际电信联盟(ITU)就在2020年发布了一套新的标准,建议ICT行业在2030年前将排放量减少45%。
全球范围内,以互联网科技企业为代表的ICT产业企业也在积极响应碳减排政策,截至目前,国外科技头部企业如微软、谷歌、苹果、亚马逊等,都已经在践行碳中和,并提出企业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时间点。
其中,谷歌在2020年消除企业历史碳排放,是全球首家实现生命周期净零
碳足迹的企业。其在2020年发行的57.5亿可持续性债券,也是截至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企业债券”。
亿欧智库《2021中国科技企业碳中和责任研究报告》指出,从国外互联网科技企业碳中和路径来看,主要有四个关键步骤/举措:
首先是信息披露,企业们会根据自身业务制定数据披露范围,披露历史与当前碳排放相关数据;
其次是企业自身的减排行动,包括数据中心、数据运营减排,制造、运输环节减排等;
同时,企业会基于技术与自身业务的独特性开发新产品,应用到相应业务中;
此外,企业也会与供应商/融资伙伴签约合同中加入碳排放限制等条款,带动供应链上企业减少碳排放。
在中国2030碳达峰目标之下,“十四五”期间,碳达峰压力及目标将分解到具体产业。除了钢铁、化工、水泥等传统高耗能产业,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互联网科技行业也面临也来越大的减排压力。
在过去1年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都发布了碳中和相关行动报告,并明确了自身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
其中,阿里巴巴在2021年12月17日公布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包括:在2030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在2030年前,协同上下游价值链实现碳排放前度比2020年降低50%;通过助力消费者和企业,激发更大的社会参与,到2035年15年间,带动生态累计减碳15亿吨。
据《2021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阿里巴巴主要通过电气化和智能化、提效减排、能源转型以及碳抵消和碳消除这四种减排路径来达成碳中和目标。
2021年初,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2022年2月,腾讯发布《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承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绿色电力。根据该报告,其碳中和路径主要包括节能提效、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和碳抵销。
百度则在2021年6月22日发布了“碳中和全景图”,计划在已有绿色实践的基础上,从数据中心、办公楼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应链六个方面推进,在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
除了巨头以外,更多类型的科技企业也正积极参与到碳中和行动中来。亿欧智库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参与碳中和行动的科技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新兴科技企业,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区块链等企业,他们基于技术优势与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自身低碳、零碳发展的同时,也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帮助其他行业提高效率、减少能耗,从而实现全社会碳中和。
第二种是低碳服务企业,主要是提供碳足迹管理与碳中和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这些企业的服务范围涉及智慧能源、智慧发电、
新能源交通运输、绿色(智慧)城市、绿色农业等。
第三种是低碳技术企业,它们主要为碳密集型企业提供低碳技术,是提供碳中和技术的主力军。低碳技术企业既包括风力、光伏、氢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企业与储能技术提供商,多为大型上市企业、国企。也涉及为传统石化、发电、钢铁、建筑等碳密集型企业提供减碳、碳捕捉、碳利用、碳封存技术的企业,多为国企。还涉及处理环境污染的环境工程类企业。
市场机构预测,未来30年碳中和赛道的投资可能高达500万亿元。
碳交易市场、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势必将加大企业对减碳科技的需求。
亿欧智库分析师周宇恒指出:“对于控排主体而言,碳减排的主要路径可以概括为‘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即用绿色能源取代原有的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所谓节流,即是基于各类减碳科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减少碳排放。”
在周宇恒看来,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和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服务于碳减排目标的各类科技企业也将迎来可观的市场前景。
应该看到,全国碳市场的出现是我国碳中和推进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正如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所指出,“碳市场是以较低成本实现特定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与传统行政管理手段相比,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碳减排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并且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