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我听到这样一组数字:在我国的生态脆弱区中,76%的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县的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分别占到生态脆弱地区土地面积的43%、耕地面积的68%、人口数量的76%。我们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两大短板。而这组数据则显示了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性。
中国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补齐这两块短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反贫困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生态脆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
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很强的耦合性,而生态脆弱就意味着这些地区难以通过重化工业化等方式来推进减贫发展。同样还有这样的一组数据: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基本上覆盖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中有42.9%的区域位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我国的贫困地区往往是自然资源富集区,又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生态脆弱区;既是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战略区,又是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和贫困人口聚集区。具有一般性贫困和生态性贫困叠加的特征。因此,这些地区的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脱贫攻坚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原则。要积极推进绿色与减贫无缝对接,贫困地区要走绿色减贫、生态减贫创新之路。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绿色减贫的本质就是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来进行减贫。贫困地区人口大多受教育程度低,生存技能较落后,自然减贫能力弱,以前主要依靠政府的单项扶持。而实施绿色减贫,是从绿色发展角度出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建立相应的绿色扶贫项目,通过培训贫困人口专业技术,拓宽其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从而提升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这是发展方式从外源向内源的根本转变。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绿色扶贫战略因地制宜,结合地区的发展特点,提出不同的扶贫模式。对于自然条件极差的贫困地区,实施生态搬迁等包容性的减贫路径。对于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由以前大力开发的扶贫模式转化为以保护利用为主的长效扶贫路径,如建设生态观光景区等旅游产业等。而生态条件多样性的地区,既有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也有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区域。为此,要采取针对性的绿色减贫措施,对生态薄弱区加大管制保护力度,对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要采取适当利用的减贫方式。
绿色减贫是以多维贫困为依据,以综合减贫成效为标准的多维减贫。其发展模式也综合考虑了经济、健康、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根据不同地区贫困条件采取针对性的扶贫开发措施。如旅游扶贫、生态扶贫和光伏扶贫等,都是有效借助于当地自然条件而开发的长效减贫模式。我认为,绿色减贫的最大意义在于其产生的减贫效应不仅体现在收入的提高,同时还体现在环境、生态、文化等综合效应上。同时,绿色扶贫也实现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目标的统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但是生态补偿并不能根本解决贫困问题。扶贫关键还是要提升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而建立绿色经济长效发展机制才是根本所在。贫困地区应立足阶段特征,推进生态涵养、升级发展。生态是贫困地区最宝贵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大多具有独特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是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法宝。因此,要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双赢。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绿色减贫的核心包含“绿色”和“减贫”两大落脚点。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要兼顾扶贫成效和经济增长绿色度。为了促进绿色减贫真正发挥实效,我认为,应将绿色减贫纳入贫困县考核机制,把经济增长绿色化当作新的贫困县考核指标中衡量减贫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针对贫困地区多属水系源头区、生态涵养保护区的实际,要加大贫困县考核机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力度。提高生态效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指标的权重,通过考核引导贫困县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