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需求结构转型。经济增长的过程不仅仅是产出总量的增长过程,更有特征意义的是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其中需求结构变动尤为突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变动不仅体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上。结构变动和总量变动是需求变动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双重变动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我国需求结构不合理,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需求和对外出口需求,而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率过低,对经济拉动不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在短期内面临经济增速减缓的风险,长期内则面临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巨大压力。在世界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加快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需求结构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又包括消费与投资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方面,人们称之为“三驾马车”的驱动方式。但不同国家、地区经济增长需求因素的结构、贡献等不尽一致。发达国家主要是靠消费拉动,发展中国家主要靠投资驱动,而与国外贸易联系紧密的国家或地区,则主要依靠出口拉动本国经济增长。在“三驾马车”中,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的消费,消费需求对促进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先导,广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推动着生产不断发展。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第六,分配结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体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收入分配失衡已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情绪积累,收入差距已经接近社会所能忍受的“红线”,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之一。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必须推动分配结构转型,实现从国富向民富的转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第七,目标结构转型。绿色转型发展的丰富内涵中,一个重要层面是关于发展目标的转型。目标结构的转型包括多方面内涵,它意味着我们不能再以单一的GDP提高作为评判经济增长的标准,而是需要更加注重追求经济质量的增长,关注国民收入的提升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将发展的利益更多地掌握在民众手中,同时,也意味着需要更加注重国家的“变强”而非一味追求“变大”。第八,制度结构转型。制度结构主要是指在特定时空场域中存在的各种制度类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状况,关于制度结构,制度经济学有很多种分类,比如政府、市场、家庭、企业、道德、宗教等。从历史角度看,先后出现了各种制度类型相互分离而又互不相干的制度结构、排斥与替代以及单一化的制度结构。因此需要通过制度结构转型,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收入分配多元协调,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备注:《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全书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主编,本章由刘鹏、刘志成、黄开兴、肖宏伟撰写。]
(本文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丽敏根据《中国绿色转型发展报告》第二章节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