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几个不争的事实,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人类不能由另一个可栖居的地区代替地球;人类总人口变化趋势的一种可能是,随着人类发展导致生育率下降,总人口达到一个峰值后可能会下降,但这个时间很长;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从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的生存空间正在日益缩小,人均环境容量也在日益减少。因此,人类必须为自身寻求通向未来的思路和战略,“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应运而生。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是响彻国际舞台的又一中国声音。建设命运共同体,要坚持超越现存的各种差异、矛盾,着眼于全球根本性、长远性的共同利益的理念,要坚持共生、包容、携手、共赢之路。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也许今天的人类还缺乏这样一种携手、共赢的觉悟,但是命运共同体试图开启这样一个文化启蒙。这个召唤不是一个乌托邦,是源于对客观现实的严肃思考。
建设“命运共同体”是可以务实操作的大战略,需要逐步坚持与不懈努力。要尽快形成“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这一人类共识,推动建立创新体系,努力向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呼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是重塑能源。能源的可持续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点。今年5月,75个国家的代表团正式通过了《国际能源宪章》。它虽不具法律约束力却指明了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倡导建立一个以政府为平台的能源合作机制。我们应认真谋划能源革命,建成中国洁净、高效、低碳、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
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取得进展是值得期待的。尽管有诸多矛盾、差异,但潜在的共同利益是根本性的。国际气候谈判是严肃而责任重大的全球性努力。从“共区”走向“共赢”,建立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是最终出路。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同时,要推动建立全球的创新体系。创新是人类的共同出路,也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全球的命运共同体,包括开展全球创新项目的合作,建立全球创新合作的基础设施,协调各国的创新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正需要国际间创新合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建设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尤其要做好“中国事”。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助推转型;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手段,依靠众多青年创新,创造新的增长点;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前置到国家发展目标的前位,促使中国发展更健康。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引导低碳、绿色发展方式,中国的内在需求与国际责任高度一致。中国在应对气候方面是积极、务实的贡献者。在“互联网+”时代,要把低碳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同时,“一带一路”是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大战略,是涉及全球范围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尝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可以说,创造拥有十四亿人口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新型道路,是建设“命运共同体”并推动人类迈向更高文明阶段的引擎,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实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