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如何把握经济增长机遇

文章来源:中国碳排放交易网碳交易网2014-05-13 10:26

近十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65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占57%,户籍人口占43%。这有力地解释了近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因,也显示我国住房需求强劲增长的人口因素。50%的城镇化水平包含了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其人在城市打工,而诸如购房、养老、教育等大宗消费均不在城市。如果除去流动人口,我国城镇化率不足40%。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今后,城镇化将沿着两条路经继续推进:一是继续推进尚未进城的农村人口向城镇户转移。如果“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目标保持1%的水平,则城镇年均新增人口1760万人。二是将已经进城的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身份城镇化。在城镇常住人口中,约17%的居民是流动人口,按每年1%的速度将身份转为城镇,每年约1100万人。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可见,我国城镇经济每年仍将有高达3000万人城镇化需求,他们需要吃穿住行、医疗、教育、养老等,也需要各种基础设施来满足庞大的需求,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增长潜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四是大消费阶段正在来临, 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快速成长。咨询公司麦肯锡报告预计:基于中国人财富的上升, 中国正在逐步迈入品牌消费时代。报告称, 大城市年收入超过人民币10.6 万元(合1.6 万美元)、购物选择越来越多地受情绪影响的消费者将成主流。到2020年, 这个群体将占消费者总数的51%, 远高于2010 年的6%。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数据显示, 到2020 年中国的富裕以及中产收入阶层人数将进入高增长期, 相对不富裕的人数为36%,而2010 年这一数据为82%。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3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4年发展预测》,预计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9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出境旅游花费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由此可以看到, 经过多年的财富集聚, 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正处在提升和释放阶段, 引导我国消费潜能,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也是经济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历程。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五是熟练型人才积累丰富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国际分工链条重塑中处于相对有利位置。一方面,通过承接国外工业生产、国际贸易与交往等,我国积累和储备了大量的熟练型劳动、管理、技术等人才,有利于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同时,由于我国大学持续扩招,2013年以后每年有700万以上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劳动大军中,这些新增劳动人口初步掌握了知识技能,工作衔接、创新创业等更加顺利推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另一方面,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先进。我国经过长期投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搭建了完善的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物流网络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基础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它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是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熟练型人才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我国的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在国际分工中自然会得到应有的份额和地位。从这一点看,我们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没有过分担心的必要,但是需要警惕周期性影响和经济失衡的方面,加快改革并理顺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