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空心化”,即制造业基础流失,经济金融化、虚拟化。而全球的制造业重心则移向了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成了新的“世界工厂”。
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是新型经济体的快速工业化和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改变了全球工业集群的地理分布。发达国家在全球工业产出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它们仍然掌握着最多的工业标准制定权和产业环节分配权。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当前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生产模式已经按所谓“温特制”进行组织。“温特制”(Wintelism)一词来自微软公司的“Windows”与英特尔公司的“Intel”合称。“温特制”完全打破了围绕最终产品进行生产资源垂直安排的模式,改为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这一生产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生产的形式,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在这个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取代了最终产品成为生产管理的中心。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可以把生产环节分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它们只是通过掌握最顶层的标准和金融环节来控制利润。而承担加工制造的发展中国家是要消耗资源并且制造污染的。在GDP框架下,经济过程是在一国范围内核算的。这样,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就会被算成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为发达国家制造产品所造成的。按照全球产业链的角度看,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环境污染。
“里约+20”明确了发达国家要拿出相当于其GDP的7%的资金来援助发展中国家,但显然,另一方面是按照自然资本核算的框架,把自然资源消耗作为GDP的核减项目的话,工业化的成本是要大大提高的。这就相当于说,发达国家通过高能耗、高污染的型工业化道路致富了,然后把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工作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去做,再在通往富裕的路口前竖起一道牌子,写上: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