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如何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何建坤2013-12-09 10:14

全面统筹和引导城市化进程中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消费方式转变,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对策和关键举措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布局、居住和交通方式等相应的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难以改变,具有技术上的锁定效应。很多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一些既有的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宏观高碳的格局,再向低碳转型,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和比较长的时间。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这种技术锁定效应,要进行前瞻性部署和超前规划。城市化进程中要努力构建低碳型的城市布局、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消费导向,引导社会公众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在注重提高建筑物节能标准、提高家用电器能效、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等技术节能和低碳措施的同时,也必须更加重视低碳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和规划,避免盲目大拆大建,延长既有建筑物使用寿命,优化建筑格局和户型结构,建筑设计因地制宜,与自然和环境相和谐,避免过分依赖人工调节的高耗能运行模式。要改变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奢侈型消费理念和追求大面积豪华住房、大排量高档汽车等高碳消费方式,要把低碳型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公德,引导、规范和制约社会公众的消费行为。要以建设生态文明和低碳社会的理念为指导,探索新型的以低碳为特征的生态城市圈的发展模式和绿色人居的生活方式,走出中国特色的生态低碳城市化道路。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统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一体化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沿袭过去城市发展的高碳模式。新农村社区建设要重视节能环保,避免盲目扩张无污染防治措施的分散低效的煤炭燃烧和利用方式,要尽量为农村提供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服务。这种系统性统筹的节能环保效益将远大于技术效率提高的效果。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低碳城市建设还要统筹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和智能化,两者要统筹规划,互相促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城市建设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社会运行效率,有利于促进向低碳转型。而且,信息化和智能网络化的建设有利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分布式能源在社区的共享,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所以,智能化和低碳化两大趋势的结合,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两者的结合也会推动城市能源体系由以化石能源为支柱的高碳结构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低碳体系转型的革命性变革,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当前,我国推进低碳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转变,要切实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放在各项经济发展目标的前位,避免把低碳发展规划变成原有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简单整合、叠加,只把低碳作为辅助或者是点缀,而应将其作为城市和地区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从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变为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制定并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排二氧化碳的约束性目标和政策“红线”,要改变各级政府政绩观的导向和考核衡量标准,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责任制,探索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路径。当前全球低碳发展的潮流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要借助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技术条件,推动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进程,提升我国城市的国际形象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