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的高温,刷新了上海140年气象史纪录。就像极寒、台风和暴雨一样,高温成灾,让上海伤得不轻。截至目前,上海非职业性中暑死亡的人数已有10余人。适时启动防灾措施,捍卫城市和市民安全异常重要。这两天,不少长期研究灾害防治和城市管理的学者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谈到:今年的高温灾害虽然来得突然,但却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城市: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一座城市到底好不好,决定性因素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内在的“弹性”——灾难来临时能否扛得住;受灾后能否快速恢复;城市的“托底”能力,到底有多少。
“气象预警如何快速转化为各个部门的联动反应,上海的应急启动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上海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滕五晓说,今年初气象部门预测年度气候变化时,并没有料到高温会持续如此之久。
突发,是自然灾害的特性。实际上,包括本市应急办、水务、民政、卫生等各行政部门和系统,针对不同的气候变化和突发情况,大都备有应急预案。可“纸面”预案如何尽快落实为各部门联动的抗灾之举?滕五晓直言:“等市民健康和生活起居受到高温灾害影响,各部门再来开会协商,真是有些晚了。”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通常,对自然灾害发出预警信息的是气象部门。发出高温预警后,哪些地区、哪些人群可能是受灾重点人群,哪些行业可能受到冲击,都应该有所提示。包括高温在内,能否顶住自然灾害的“突袭”,往往是考验城市风险管理水平。抗拒各种不可预期风险的能力,是判断一个城市好坏的重要标志。
增加城市的“弹性”,当前特别需要一种正确的防灾意识。“灾害当前,自然要不惜一切代价救灾;但更重要的是,灾害过去以后,应当有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长远考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仍以今年的上海高温为例,很多市民在出行中切身感受到树荫的重要。有没有树荫,温差可以高达十几度。但实际上,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无论是市中心还是郊区新城,街区花园和树荫少得可怜。
“越是在水泥森林里,绿色空间的价值就越高。”诸大建感慨,虽然近年来“建设绿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口号屡见不鲜,但“绿色”却总是被牺牲的对象。几年前上海“江湾湿地缩水”事件为例,江湾湿地原有9平方公里,但新一轮城区规划和建设中,尽管学者拼命呼吁,但这颗城市“绿肺”最后只保留了三分之一,更多的地方让位于房地产开发。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除了针对重点人群和领域做好当前的降温避暑工作,相关部门不妨在今年的高温天气过去后采取后续举措。“针对这次暴露出的城市软肋,我们要想办法弥补、改善,向别的城市讨教一些有用的做法。”只有这样,下一次,上海才不会轻易被高温“灼伤”。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