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背景下的企业如何进行社会价值创新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碳交易网2013-06-08 07:39

  关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解决途径首先是切断污染源,这是基本能够做到的。第二是完善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做到有规可依。第三是责任主体,企业要担当,就像现在搞土地复垦一样,土地复垦谁破坏谁复垦,自己没有能力复垦就交复垦费,但是土壤这块没有,一个是企业要担当,还有政府要推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孙万松(商务部中国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低碳概念我们接触得比较早,2008年开始探讨低碳产业的投资,做了一些调研工作。2009年我带了中国低碳代表团去欧洲进行访问学习。我们在促进产业的过程中,在国内调研了上海、江苏、山东、甘肃的一些能源消耗型城市、生产型城市和园区,主要是从开发区和园区的角度出发进行调研。我个人感觉低碳的推进任重道远。低碳不是目标,只是一个工具,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中国的开发区、高新区是企业最积聚的地方,去年中国新批准了国家级的园区200家,大量地引进外资进行投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目前一共有300多家园区了,发展的问题会有很多,我们在思考低碳技术怎么引进。十八大报告也提了,引资和引技,原来是引资和引智,对低碳产业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也做了搭建平台的工作,我们探讨低碳金融,从基金的角度推动地区成立产业基金,引进海外技术,同时也走出去,2009年和2010年我们都到欧洲学习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引进相应的技术。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现在来看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低碳产业,包括一些好的企业,特别是大型的民营企业,很多海外的新能源产业并购越来越多,低碳走出去,引进海外技术,一个是引一个是走,两个路径怎么结合是非常大的课题。特别是现在我接触到一些上市公司,环保方面做得非常好,上市以后把募来的资金投向更好的技术、更先进的技术,引进更好的产品,新能源也好,节能环保也好,都需要引进技术,或者走到海外,开发海外市场。从国家的层面如何搭建平台?海外的平台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本土的民营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步履维艰,产业的发展还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范世涛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管理研究院博士)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我们鼓励企业追求低碳的社会价值,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最关键的是要给企业追求低碳的激励,现在的问题是激励不够。关于碳排放交易的问题,很多地方都很积极,但是碳排放交易的限额又没有出台,这种情况下,碳排放交易很难走上正轨。对很多企业来说也是这样的,如果不必追求低碳,可以用很低的能源价格,可以用煤电来生产同样的产品,为什么不用呢?都是现成的。改进制度框架设计是更根本性的任务,一方面要研讨,另一方面要敦促。目前能源结构严重依赖于煤炭,能源消费一直持续增长,中国是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而环境的规制又没有跟上,政策多,真正落实下来的很少。北京一方面是大雾天,另一方面又在发展重化工业。比如说汽车行业,一方面说我们不要大雾天,另一方面说要发展私家车,好像后一个动力更强大。所以说,低碳是打着很好的招牌,但是激励机制并不支持,关键的是要改变激励框架,重启改革议程,可能企业界需要对一些环境和能源提出更强大的声音来,呼吁政府能够改变管制框架,能够改变真正有低碳社会价值的企业,能够鼓励他们的成长。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