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结构调整中提升能效、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一是强力推进实施“2+10”建设方案,建成万亿级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集中打造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及系统、光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10大重点产业集群。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3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成为全市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二是加快淘汰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煤炭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制定行业碳排放强度准入标准,实行节能标准更加严格的产业政策,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到2020年,主要耗能产品用能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是以化工、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核心,形成产业集聚,通过做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排放。实施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进大宗固体废物、共伴生矿、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十二五”末工业固定废弃物处置综合利用率达到82%。四是以园区为突破,通过优化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实现低碳发展。发挥重点园区引领带动作用,做大经济总量,主城区园区一律禁止新建冶金、炼焦、火电、水泥、电解、化工等环境风险等级较高的工业企业。未来10年,在大型工业园区建设19个热电联产项目,达到180.79万吨标煤节能量,减少CO2排放359万吨。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加强园区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推广太阳能产品应用项目示范工程,优先组织实施大型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太阳能采暖和制冷工程。推进地热水在纺织、印染等工业领域的利用。新拓展的工业园区要将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安装,纳入“七通一平”内容。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大力推广低碳建筑,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发展低碳公共设施,科学规划建设低碳城市。
围绕《重庆城乡总体规划》中提出的把重庆主城建设成占地10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上千万的特大城市的目标,大力推进城市低碳建筑、交通和发展设施。一是实施绿色建筑工程。实现低碳生态村落到低碳生态区域的转型。二是打造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三是强化公共领域节能。2015年,全市所有区县(自治县)完成“城市照明智能化控制系统”建设,景观灯饰中半导体照明占70%。在公共建筑、宾馆、商场、餐饮、学校等公共设施领域,严格执行空调温度控制标准。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一是大力推动节能减排领域技术引进。在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重点推进节能、余热利用等方面技术;在建筑、交通和农村能源等领域重点推进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二是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若干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三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建设。实施科技研发基地“百百千千”工程,在全市3个国家级实验室、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7个国家或省级工程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一批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在加大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攻关方面,以重庆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为依托,进一步整合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体系,以“三纵”(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横”(电池、电机、电控)的研发布局和技术体系为重点,加大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力度。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加强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增强全民低碳生活意识,全面构建低碳社会。
一是创新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将降低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法规体系,完善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制定基于市场机制的低碳经济政策等。二是加强低碳发展的能力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对外合作等。三是以培育公众低碳意识为重点,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开展“全民低碳行动”,提倡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