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遏制林火碳排放不容忽视
林火的预测和扑救一直是自然灾害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难题。林火的发生是随机事件,很难预测单次林火发生的时间和位置,而林火的蔓延受到可燃物、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林火蔓延的初期,人为灭火的成功率较高,一旦火灾演变为大规模的树冠火,人力灭火便很难起效。
因此,有效防火只能依靠早发现、早灭火。目前,世界上应用较多的是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如利用遥感观测地表热异常来监测火灾,采取多种手段联合监测火灾的发生,同时,加强林区防火道建设和灭火能力建设。就我国而言,针对林火预测和防止林火蔓延,未来的科研重点是构建科学准确的林火发生预警系统、开发适宜我国的林火蔓延可视化系统,特别是要提高极端林火的预测能力。
我国通过持续不懈的植树造林、森林保护等生态治理措施,实现了连续30多年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我国天然林面积1.4亿公顷,人工林面积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约为23%。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有1/4来自中国,位居世界首位。
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不断增长,对森林防火及其碳排放也带来了挑战。多年来,我国实行的“增绿固碳”森林生态工程措施和“预防为主、防救结合”防火方针,为全球环境治理、增加
碳汇和减少林火碳排放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年至2021年,我国年均森林火灾次数约为6000次,但存在较大年际波动,其中95%以上为面积小于100公顷的火灾,年均森林受灾面积约为7.2万公顷。近20年来,我国森林火灾次数和面积持续降低,显著降低了林火碳排放量。
此次加拿大林火,给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敲响了警钟。极端林火事件频发,其影响范围不再只局限于某一区域,已扩大至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的范畴。作为当下不容忽视的碳排放源,林火亟待全世界共同重视和携手应对,以尽量延缓气候变暖的步伐。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