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表示,当前应进一步优化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密度、布控合理性和监测项目,使监测数据能全面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
多位环保专家今天(21日)表示,经过十年的“蓝天之路”,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空气指标显著改善,并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未来,中国空气质量有望在“双碳”进程中得到更大改善。
在出席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当日举办的第25期环境茶座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表示,随着碳达峰
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逐步确立,“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以降碳为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时期,应确保在2030前实现高质量碳达峰的同时,实现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贺克斌表示,当前,社会各界应形成更多合力,借鉴十年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以全面监测和充分发布为基础,借助“双碳”行动为结构调整和低碳转型提供的巨大动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机构当日在环境茶座上发布的《蓝天之路:十年巨变及2030展望》报告称,十年间,中国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并实时公开监测数据。基本消除重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推动更多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同时扭转多地夏季臭氧污染的多发态势,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2011年前后雾霾频繁发生,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数据,更没有空气质量信息的逐小时发布,政府部门难以有效做出解读,更难以有针对性的应对。
“2015年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时,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仅73个,占比21.6%。”马军说,而到了2021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达到218个,占比64.3%。2022年1到8月,曾经的灰霾污染中心京津冀的PM2.5累计均值历史性地达到二级标准。中国已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这其中,两个国家重大行动计划即2013年9月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2018年6月颁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贺克斌说,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守护蓝天的历程仍然任重道远。”上述报告称,目前仍有35.7%的城市空气质量尚待达到二级标准;重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还未完全消除;多地夏季臭氧污染呈现多发态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超过环境容量;环境健康警示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PM2.5二级标准值仅为世卫组织过渡阶段的第一阶段目标值。
环境茶座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等多位专家表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
上述专家表示,当前应进一步优化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密度、布控合理性和监测项目,使监测数据能全面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综合标准站、微型站、单指标站、移动站等多种模式,实现县城和污染较重乡镇全覆盖;已经开展温室气体监测的城市,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
专家们还建议,落实工业领域低碳转型对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措施。适当提高我国PM2.5浓度限值标准,为面向2030年空气质量改善行动提供目标引导;适时提高我国环境空气中臭氧每日最高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考虑增设臭氧高峰季浓度约束目标值和长期目标值,并增加建立区域或地方标准
试点。形成能够更加精准反映大气污染与居民健康效应的暴露反应关系的指数,指导公众做好自身防护。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