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印发,我国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碳交易网2022-06-20 08:48

我国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
 
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下称《方案》)17日对外公布。《方案》提出,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强化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增强生态环境政策与能源产业政策协同性,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以环境治理助推高质量达峰。
 
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方案》提出,统筹水、气、土、固废、温室气体等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优先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
 
减污、降碳4个字很明确,协同、增效如何理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指导委员会主席郝吉明对此解释说,增效首先要增,靠绿色技术来发展,靠生态系统的增汇来求得碳中和。
 
“增效要增加生产能力,不搞被动式的减碳,不打破正常的供求关系。”郝吉明说,按照过去的末端治理方式,即使加严到最严的末端治理阶段,PM2.5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协同、增效才有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方案》确定,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根据《方案》,国家将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分类指导的减污降碳政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供给体系清洁化低碳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
 
“工业、交通、城建、农业、生态建设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点领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副所长常纪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本上还是高碳的能源结构和高耗能、高碳产业结构的问题。《方案》提出的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广绿色设计;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优化城镇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建筑总规模;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协同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节能减排与污染治理,这些措施都非常有针对性。
 
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方案》提出,一体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在水环境治理领域,《方案》提出,建设资源能源标杆再生水厂。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
 
常纪文表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需推进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以及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并统筹减污降碳工作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生态环境相关考核,逐步形成体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的生态环境考核体系。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既要靠行政手段,也离不开市场手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表示,应合理依托技术和资本市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全社会对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降碳的激励机制,激发减排动力。
 
第一财经记者今天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了解到,该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科技发展部已开始征集纺织工业生产过程中可替代、有潜力、新型适用的减碳、零碳或负碳技术。该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入选的气候友好型技术,将推荐成员企业及其产业链伙伴开展应用,同时给予相应的绿色金融支持,帮助对接绿色金融机构,开展绿色技术应用信贷等。
 
《方案》也提出,加强协同技术研发应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重点方向学科交叉研究。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资项目和协同技术应用的财政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减污降碳的支持力度。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