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供暖(供热)中的“要温饱”与“要环保”的关系
供暖解决的群众温暖过冬问题,清洁供暖要求供暖带来的环境影响最小化问题。
入冬以来天气寒冷,关于供暖的文章多了起来。仅选其中的一篇为例。
最近,半月谈评论员赵阳发了一篇文章:“村干部冒着严寒强拆百姓取暖煤炉?事实真相考验基层治理智慧”,在指出《冒着严寒没收百姓煤炭,拆取暖炉子》的网帖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后,提出了农村清洁取暖面临的两难困境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一方面,面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严要求,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进行财力补贴,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另一方面,因取暖成本高,农村群众对清洁取暖项目接受度不高,一些村民开始悄悄燃煤取暖。
虽然赵阳评论员对清洁供暖情况的了解不一定比我们“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多,但反映的农村供暖面临的“两难困境”却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由文章可以引申出两个问题:两年前就解决了散烧煤问题,为什么群众还要悄悄燃煤取暖,仅因为体感差、“用不起”吗?谁能说天然气供应得到了保障?
其次,村干部冒着严寒强拆百姓取暖煤炉,与事实不符,那么事实是什么,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不谈文章涉及的山西某地,仅由供暖引申出来的“要温饱”与“要环保”关系做进一步讨论:
第一,“要环保”是以“要温饱”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温饱”这个前提,生态环境很好,但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是“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提出背景,也是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道理之所在。
第二,“要温饱”与“要环保”是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是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另一种通俗表述。而关于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2006年的《之江新语》中就做了精辟论述,用形象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发展与保护的三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难道我们的基层干部就没有学习,或者学习了很快就又忘了吗?
第三,“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原文。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回到前面的引文。
“习近平:居庙堂之高不忘江湖之远”,这是央广网2018年2月10日的文章标题。文章介绍了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网络微视频《人民领袖》:上个世纪60年代末,乡亲们的生活十分困苦。他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他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他还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如果我们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心,你居庙堂之高,你仍然不会忘江湖之远。
总书记不仅提出了要求,更是以身作则;中央文件要求我们有“看齐”意识,难道地方学习文件就这么不上心吗?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