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NASA公布了一张全球月均二氧化碳分布图(见下图),这是通过OCO-2数据得出的首张二氧化碳全球地图。(两极地区由于极夜或太阳的照射角过于接近地平线,是碳卫星的观测盲区)图片清晰地展示了各地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如果你还记得碳卫星的最终目标——掌握全球二氧化碳的通量变化,你会发现一个月的时间间隔根本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数据获取周期过长是目前碳卫星所面临的一大困境,而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碳卫星监测到的数据点还远远不够。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既然一颗碳卫星不足以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手段自然是增加碳卫星的数目。中国的TanSat实际上与日、美的碳卫星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张鹏说:“对于一颗碳卫星而言,目前最好的情况是得到二氧化碳的月平均分布,随着碳卫星数目的增加, 10天平均甚至更短周期的数据都有可能实现。”在张鹏看来,描述CO2的变化,需要更多卫星累积基础数据。“有了数据,才可能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