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蒋高明2016-03-15 12:15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出现的新动向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农民脱贫压力巨大,但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农业多采取粗放经营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不仅污染了乡村环境,而且污染了食物链,城乡居民健康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家付出了高昂的治理成本。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如何让农民劳动有合理回报?如何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破解农村贫困、消除乡村环境污染的系统解决方案。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高效生态农业的优势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第一,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应当以生态农业为主。我国平均每人拥有耕地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50%。由于现行的农业模式种地不挣钱,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被抛弃,转而依赖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造成地力严重下降,突出表现为土壤板结、酸化、重金属污染等。其实,人是第一宝贵的资源,农业更离不开人的辛勤劳动。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恰好是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那里远离工业污染,适合发展优质农产品。如果农产品优质优价,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附加值就会大幅度提升。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第二,释放城市人群的购买力,帮助政府扶贫,促进城乡和谐。药食同源,只有食物健康,人体才健康。优质安全食品是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可带动健康产业发展。目前市民对优质农产品购买的力量并没有释放出来。传统农业在GDP中的比例小于10%,全部加起来不到6万亿元。如果有1亿个城市家庭每年消费3万元优质农产品,即可带动1亿个农村家庭从事安全农业生产,全国近50%的人口吃上安全放心的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回报高,可带动农民就业,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先富带后富。另外,优质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将有很大竞争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第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获得更多的食物数量。有人担心,发展生态农业会造成产量下降,其实这是个误区。如果耕地质量恢复,农民愿意在土地上投入优质的劳动力,加上补充有机肥、增加微生物菌肥等措施,恢复地力与土壤生物多样性,粮食产量不仅不会减产还会增加。笔者在山东平邑建立的弘毅生态农场,利用10年的实验证明,有机农业可获得更多的产量与经济回报。只要科学种田,利用相对较少的土地同样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产量与质量的矛盾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第四,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生态系统健康。优质食品生产对生态环境有严格的要求,水、土、空气都不能污染,从源头杜绝了化肥、农药等。这样就可以通过市场作用倒逼工厂少生产有害化学物质,帮助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农业还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耕地固碳。中国科学院的实验数据证明,将传统的农业模式改为有机农业模式,可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逆转为净吸收,其强度可达11.5吨二氧化碳当量/年/公顷。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第五,避免农产品滞销与餐桌浪费,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农产品滞销反映出的深层问题是农民在市场经济面前没有定价权,盲目生产造成大量宝贵自然资源及人的劳动力严重浪费。在这样的农业模式下,富者返贫,贫者愈贫。利用互联网+,高效生态农业实现的是某种程度上的计划经济,农民能销售多少就种多少。这样可以避免农产品滞销与餐桌浪费,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