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能靠政府包揽?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熊孟清2015-06-10 10:30

我国年产垃圾近10亿吨,存量垃圾高达80亿吨以上,很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难题,垃圾处理已不再是政府凭一己之力就能妥善处置之事。一些地方政府誓破垃圾围城,却调不动市场动力和社会活力,多年过去,仍然深陷垃圾围城困境。原因何在?在于没有打通垃圾处理的“两个一公里”。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垃圾处理的“最先一公里”就是正本清源,理清政府、社会公众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要树立排放者付费和明确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分工,途径是打通排放者与处理者直接交易的渠道。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垃圾本来是产生者的私有品,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大包大揽,这一制度惯性至今仍很强劲,于是,垃圾处理成为政府的事。而垃圾产生者和排放者成为看客,甚至抵制付费,并导致垃圾处理服务供求处于长期分离状态。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对此,必须正本清源,明确排放者负责原则。排放者负责的要义就是,垃圾排放者应负责妥善处理好自己排放的垃圾。排放者通常没有精力、没有处理设施来自己处理,可以委托有条件的处理者来处理。当然,得花钱购买处理者的服务。所以,排放者付费是排放者负责的基本。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一些地方的垃圾处理费由政府代收,甚至有些地方还在质疑垃圾处理费的经营服务性费种性质,给人以垃圾处理费是行政费种的印象;一些地方大搞垃圾处理行政许可,表面上垃圾处理已经企业化、市场化,实际上仍然由地方政府所属的企业垄断,是政府包揽的另一种形式。种种政府越俎代庖行为,加深了公众对垃圾处理是政府之事的认识,以致于“我已经付费,怎么处理就是你的事”之类的卸责理由甚嚣尘上。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当前,急需政府简政放权,制定相关规章,明确垃圾污染当事双方是排放者和受影响的公众,明确垃圾处理当事双方是排放者和处理者,明确排放者负责的原则,并明确政府护法、监管、用好经费和服务的职责,以打通阻碍垃圾妥善处理的“最先一公里”。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垃圾处理的“最后一公里”就是完善监管。推行排放者负责,就需要明确监管主体、客体和程序,明确奖惩办法,明确法办事项,以引导、指导、规范与监督产生者、排放者和处理者按规矩处理垃圾。不能随手一扔,更不能偷排偷运、违法处理垃圾,绝不允许损害公众环境权益现象的发生。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在信息对称、监管者秉公监管并拥有足够的监管工具和手段、责任人诚信守法和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时,监管本应不成问题。但因现阶段这些前提都不具备,加上行政体制割裂与交集、监督职责不清与分工不明等因素,致使现有监管体系存在灰色地带,为不好好监管甚至不管开着口子,甚至为内部人为控制和违法行为留有空间,导致在很多地方,连乱扔垃圾、偷排偷运等行为都管不住。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因此,有必要清晰界定各类监管主体的监督职责,明确监管程序,划定监管重点内容、环节和人群,突出政府积极作为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和职业操守,坚持全程、综合和多元评价与监督,以实求细,以细求精,以精求好,在降低监管成本的同时提高监管效率,打通垃圾处理“最后一公里”,以激发市场动力、调动社会活力和鞭策政府积极作为。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