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为治理雾霾提供决策的“笨办法”正逐渐流行起来。在日前召开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一凡表示,通过高质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能了解各地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运输关系,并为制定国家和地区合理的减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排放清单”是一种污染物溯源的方法,说是“笨办法”,因为它的数据来源是对各种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控。举个例子,如果要给出某市交通污染物的“排放清单”,先得把该市所有的道路划分成若干路段,然后从监控中调出每段路面上的车流量、车速、车队构成等信息,放到特定的交通污染物排放模型中计算,就可得出路面上机动车的实时排放情况。“一份高质量城市交通‘排放清单’需要收集的数据源,精确到每辆车用几号汽油。”李一凡说。
在提出“排放清单”的概念之前,“源解析”是一种追溯雾霾源头的通用方法,通过分析大气中颗粒物的成分、反应、比例等,推测出哪些污染物排放对雾霾造成了影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庄国顺认为,“排放清单”是大气研究的基础,在追溯污染物源头方面比源解析更重要,因为进入大气中的颗粒物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直接监控各种污染物排放在溯源上要明确得多。
李一凡认为,制定“排放清单”应成为国家行为,即由国家统一收集、汇总各种排放源数据,然后科学家能够获得这些准确的数据,并用于模型计算,明确各源头对雾霾的“贡献”,以期在治理中能够实现“指哪儿打哪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