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黑尾巴柴油车戴上“口罩”,尾气排放中的PM2.5量指标立即从300万降低到20万,骤减95%——近日,南京市环保部门邀请瑞士专家向市民展示了“尾气颗粒捕集器”立竿见影的截污功效,同时透露,这款神奇“口罩”从今年底开始将在所有柴油车中推广。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如今,汽车尾气已成为威胁空气环境质量的“三大杀手”之一,其中,大马力、高排量的柴油车堪称污染排放主力。据统计,在全国1.4亿辆机动车中,占比约5%的柴油车,污染排放却占到排放总值的80%。在南京,6.6万辆黄标车中,柴油车就占到了50%以上。试想,如果南京所有的柴油车都能带上“口罩”,排放达标,无异于堵住了几万个城市“流动污染源”。
95%的减排效果值得期待,但更重要的是,人们从这个小小技术中看到了治理PM2.5这一空气污染顽疾的空间所在、信心所在:只要在技术上变革创新,在成本上合理引导,在责任上多些承担,减排控污就有一挖再挖的潜力,PM2.5等污染物就有一降再降的效果。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汽车保有量、能源消耗量的增加还将持续,资源环境面临的紧张压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空气污染、重重雾霾,必然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产品”,关键取决于在环境治理上能否树立信心,找到办法,持之以恒。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同样是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美国洛杉矶的市民度过了很多烟雾漫天、阴霾重重的日子。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当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汽车废气标准、柴油卡车和公交车改用丙烷、重污染工业减缓等。经过60多年不懈努力,2012年8月,美国全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调查,在洛杉矶盆地地区,尽管该地区居民如今的汽油和柴油消耗量是50年前的3倍,目前与汽车有关的空气污染程度比1960年减少了98%。当地治污之效,堪称显著。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目前,南京已经明确,在2014年青奥会来临前,淘汰6.6万辆黄标车,这和全市柴油车加装“口罩”一样,都将有力提升全社会的环保“信心指数”。应当说,在机动车已成为千家万户代步工具的当下,治理机动车污染排放,既需要来自政府的坚定行动,也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比如转变出行方式,选择清洁能源,定期环保检测等,而不是一边抱怨空气污染危害健康,一边仍旧“猛踩油门”。把心动变为行动,PM2.5才能真正远离我们,理想中的品质生活才能触手可及。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