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杜祥琬在“低碳园区建设与新型工业化之路”研讨会主题演讲中表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建设低碳社会的基础目标,而这些举措对降低气候风险、减少极端天气发生有着巨大现实意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杜祥琬院士表示,中国每年能源消耗排放的二氧化碳有80亿吨,全球则是300多亿吨。随着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增加,导致气候迅速变暖,从而逼近了自然灾害频发的临界点。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大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社会。
“去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91个国家城市空气质量进行排名,结果中国位居77。”杜祥琬说,这样的状况,也必须通过构建低碳社会来逐步解决。
杜祥琬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契机,既要求做好节能减排,更要发展非石化能源,实施包括垃圾资源化、建设中小宜居城市群、推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项目工程。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杜祥琬举了一个例子:目前瑞典99%的垃圾都做到了资源化,4吨垃圾可以顶1吨石油,“其中34%用作沼气,用14%做肥料,还有49%燃烧发电。发电是热电连产,剩下只有1%不可处理进行沉埋。瑞典已经提出,力争二三十年后摆脱石油困扰。”他认为,尽管目前我国的技术能力尚有差距,但必须预先筹谋,在推进低碳园区建设中纳入类似的新兴产业。
杜祥琬还提出,建设低碳社会,应该创新城市化模式。当前全球一半多人住在城市,消耗全世界75%的能量,排放出80%的温室气体,可以说大都市是环境恶化的始作俑者。我国也正处于城镇化关键时期,不能盲目贪大,而应以建设宜居中小城镇群为重点,这样才有利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存:“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建摩天大楼,中国300米以上的高楼已位居世界第一,而全国耗能超过1/4都在建筑领域,排放二氧化碳量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这块。”杜祥琬说,希望各地能慎重考虑、科学评估,尽量建造低碳建筑,抓好排放控制,真正落实低碳发展的目标。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