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抓住低碳技术机遇打造核心竞争力

文章来源:易碳家期刊何建坤2012-05-20 22:28

  全球应对气侯变化的进程推进了全世界范围内低碳技术的创新,对低碳技术非常的强劲需求,也使之成为当前世界技术发展的前沿和竞争的重点领域,掌握了这点就掌握了核心技术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适应世界低碳发展的潮流。

  首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大力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碳强度,这是我国中近期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在2  9年哥本哈根大会之前,国家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比2  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主要途径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大力节能,降低GDP的能源强度,第二个就是要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无碳能源,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同时降低碳排放的水平。节能的贡献率要达到80%左右,能源结构贡献率大概在20%左右。由于我们的技术水平比较低,近期内能源结构调整很难起到主导作用。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据易碳家统计,单位GDP碳强度下降  %,同期GDP能源强度下降53%。所以在GDP碳强度下降的贡献率当中,能源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只有6%左右,到2020年可以达到20%左右,随着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技术作用不断增大,到2030年以后争取能发挥主导作用。能源结构的调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未来的体系建设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必须进行交通领域的能源替代。当前消耗的主要是石油,这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对我们的发展构成威胁。所以交通领域方面的调整对我们发展会有重要作用,这方面的发展将来速度会非常快。此外,发展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埋存技术,也是我国长期实现低碳排放的重要备选技术之一。美国参议院正在审议的美国能源安全和应对气侯变化法案规定,到2020年以后,美国新建的燃煤电站排放量必须满足降低65%的标准。捕集技术的成本在40到60美元左右,这样高额的捕集成本现在不会商业化采用,但是一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紧张,这也是可以考虑的。当然这个技术也可以跟其他技术结合,可以发展氢能经济,这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途径。这些我们都需要进行技术创新,能够在未来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传统上能源战略的制定都是以保障供给为前提,当前由于我们既受到国内资源环境的制约,又受到气候变化的挑战,所以要把资源环境制约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作为约束性因素考虑在能源战略制定中。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是可持续发展内在的要求,到2020年如果实现GDP碳强度下降45%、能源强度下降40% 的话,且GDP增速维持在8%,到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也要超过50亿吨标准煤,是2  5年的一倍多,如果未来十年GDP增速达到10%,到2020年一次能源总需求就会超过60亿吨标准煤,这对我们资源供应的承受力和区域环境的承载量都是严峻的挑战。

  以低碳发展为目标来指导技术选择,会改变未来技术发展趋向和发展标准。传统技术评价是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和它的经济性能,现在要增加两个维度,考虑技术对国家能源安全的改善和排放的减少。所以新能源和能效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新增大量的投资,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能源和智能电网将成为两大战略性的新型产业。如果全球实现控制温升2度的目标,每年在低碳领域的投资将是正常情况下的10倍左右,每年要有1.2万亿美元。我们要抓住世界低碳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打造我国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这既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它既包括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实现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发展,也包括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比如节能环保、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直接相关的新技术产业,还有信息、材料、生命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的增加值较高,相对能耗较低,可以促进GDP能源强度和碳度的下降。

  全球应对气侯变化是要几代人努力的事情,到本世纪末实现全球近零的排放,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突出和强化低碳这个特征,统筹国际和国内、近期和长远,争取能够做到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应对气侯变化的双赢,因为它们在目标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在措施上也有很大的协同效应,两者密切结合、长期部署,就能使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全球应对气侯变化和实现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变革潮流中,打造中国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