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清华大学和保尔森基金会在京联合主办“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十周年主题活动”,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出席本次活动并进行了现场致辞。
为激励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紧迫挑战等问题,“保尔森奖”设立了“自然守护”类别和“
绿色创新”类别的奖项。同期,大会也揭晓了“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2023年度获奖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大会现场获悉,合肥市的“电动汽车换电关键技术,构建低碳可持续的产业新生态”项目与深圳市的“社会化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圳湾模式”分别获得“绿色创新”类别和“自然守护”类别年度大奖。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双重危机,人类社会亟需加速推进“净零”转型。参会期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中国代表处主任周卫东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
当被问及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经历的转变,周卫东表示,从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企业对于“碳”的认知有了系统性的提升。“以往更多的是能源领域等重排放的企业在一些强制性政策体系下关注自身能源、排放相关议题,从‘双碳’目标提出后,科技、消费、服务等各行业企业都在积极投身相关的工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
周卫东进一步阐述,企业的工作更主动、更具体、更专业。有更多的企业对外发声,发布自身的绿色低碳愿景及行动举措,或者表达对于行业发展趋势的洞见等,通过这些观点、声音的碰撞,有更多企业积极投身到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的研发工作中,也促进了技术进步,形成了良性的市场竞争氛围,绿色低碳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新名片。
但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还需再添力。周卫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部分企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漂绿’也成为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而
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是长期、系统的工作。”
周卫东建议,企业需要加强低碳与自身产业关联性的认识,对碳中和目标及过程要并重,同时要注重提升披露数据的质量,着眼于具体的降碳举措及减排贡献评价,避免陷入到“漂绿”争议中。■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