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符合国情的ESG评级体系
展望未来,张晟认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ESG评级体系,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抓手。
在张晟看来,构建中国特色ESG评级体系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嵌入国家战略。将国家战略嵌入ESG评级体系核心指标,增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精准扶贫等特色指标,引导企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二是突出行业特性。针对新材料、
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差异化评价模型,突出技术创新对经济绿色转型的贡献。
三是加强数据穿透治理。建立跨部门ESG数据共享平台,整合环境监测、税务、社保等公共数据,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构建可溯源的ESG数据库,筑牢ESG评级体系的公信力根基。
四是强化ESG的价值发现与风险管理。ESG评级体系要以实现ESG的价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为导向,推动ESG评级与融资成本挂钩,开发动态风险预警系统,实时监测企业潜在的ESG风险,提升ESG评级的前瞻性。
五是融入全球ESG治理体系。ESG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通用语言,融入全球ESG治理体系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
“ESG作为企业价值和可持续经营的‘晴雨表’,可以体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张晟认为,对于企业而言,提升ESG评级需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突破。在战略整合方面,企业需深度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将ESG理念融入企业战略规划,将ESG目标与业务战略深度绑定,并明确各部门在ESG方面的职责和分工,实现企业的ESG管理从合规响应向价值创造转变。
与此同时,数据治理是企业ESG管理的基础,企业可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整合ESG指标,构建企业ESG数据管理平台,建立全链条数据追踪体系,实现自动采集与异常预警,破解数据质量的痛点。
此外,张晟建议,企业应将ESG报告作为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工具,建立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双向赋能”沟通机制,创造可持续价值共识,实现从信息合规到价值沟通的转变。
在生态共建方面,张晟建议企业将ESG评级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体系,优先选择ESG表现良好的供应商,促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关注和提升ESG水平,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伴随实践深化,ESG评级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数据质量与评级需求不匹配。尽管国内ESG信息披露规范持续加强,但ESG信息披露仍存在定性描述多、量化数据少的问题,关键数据缺失和数据透明度不足给ESG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带来挑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