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2022-2023)》发布 ESG助力绿色低碳建筑发展

文章来源:公益时报碳交易网2023-09-05 14:14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整体ESG评级表现分布情况(数据来源:wind,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近日,云南玉溪市印发《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从2023年起,在政府采购工程项目中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到2024年力争实现绿色建筑占比达90%以上。
 
  实际上,目前多个省市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绿色低碳建筑领域。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
 
  绿色低碳建筑兴起的背后,反映出房地产ESG的重要发展趋势。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整体产业链较长,不管是施工环境、建材选用还是产品设计理念,包括后续的交付使用和运营,都涉及大量碳排放。在“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提升ESG能力以实现减碳目标是业内公司的“必修课”。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财大绿金院)共同发布《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2022-2023)》,该报告显示,从总体来看,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ESG综合表现较好:超7成以上企业(约72.81%)的评级集中在A(含A+、A、A-)与B(含B+、B、B-)级,占比分别为36.84%和35.97%。
 
  在实质性议题的陈述和实施方面,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环境维度的议题罗列最为细致,涵盖一系列与环境治理、低碳减排相关的议题,且在该维度方面的评级表现最佳:有35.96%的企业在环境维度评级为A,仅有2.63%的企业的相关评级为D。
 
  环境维度表现最佳
 
  根据万得一级行业划分标准,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共有114家,其ESG评级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从总体来看,行业内上市公司整体ESG评级分布主要集中在A级和B级,分别占比36.84%和35.97%,其中评级为A+的企业约占7.89%。获得C级(含C+、C、C-)的企业数量占比为21.93%;评级为D(含D+、D、D-)的企业占比仅为5.26%。
 
  从具体维度来看,行业内上市公司在环境维度评级表现优异,仅2.63%的企业在D级区间。社会与治理维度评级分布也主要集中在中上水平等级区间。总体而言,房地产上市公司的ESG评级表现较好,表现相对较差的企业较少。
 
  在实质性议题的表述方面,国际主流ESG标准对房地产行业ESG发展的关注主要聚焦在公司治理、绿色建筑、人力资本和能源管理等方面。
 
  环境方面主要为能源管理、水和废水管理;治理维度主要为商业模式与创新、产品设计和生命周期管理、气候变化的物理影响、领导与治理、商业道德等。
 
  通过分析国内部分头部房地产行业企业的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并结合国际相关实质性议题,我国已形成了更具本土化的关键议题。比如,在环境维度,议题主要涉及绿色工程及建筑、排放物及废弃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关企业绿色转型的主要方面;在社会维度,房地产行业的关键议题涵盖产品安全及质量、职业健康与安全、对社区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等,体现的是客户、员工、社区及供应链等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关键诉求;在治理维度,信息公开及披露是其需要重点关注的治理议题。
 
  绿色建筑成核心议题
 
  房地产产业链庞大,能够带动就业和商业,每个环节都涉及大量碳排放,因此行业高质量发展很大一部分的主题便是绿色低碳。而ESG是房地产行业高质量转型一个很重要的抓手和工具。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在进行一些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对生态的影响,以及对生态建设的示范作用。因此,绿色建筑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管部门也从投资规模、业务创新、机制完善等多个角度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建筑发展。房地产行业的绿色转型已是必然,而房地产企业的ESG发展是判断企业是否进行可持续转型的重要依据。
 
  目前,包含万科在内的房地产企业已开始涉足绿色低碳建筑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比如,万科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为基础,制定《万科集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引》。
 
  根据我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近百年来我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摄氏度-1.5摄氏度,近15年来处于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该报告由此推测,未来我国区域气温将继续上升,极端天气的频次和强度将不断增加,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房地产行业将面临气候变化的风险,如极端高温事件等事件的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刻不容缓,但是传统的房地产或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而绿色建筑由于从设计到建造全生命阶段均充分参考地理因素、气候环境、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要素,因此具有适应气候变化和风险韧性的属性,ESG将助力房地产行业应对来自自然的挑战。
 
  (据《每日经济新闻》)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