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有进步但不足够 上市公司脱碳之路怎么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航宇 ▪ 孙冀2023-07-02 11:20

大行其道对话MSCI亚太区ESG与气候研究部主管王晓书
 
上市公司对于全球实现脱碳目标举足轻重,MSCI近期调研发现,全球上市公司气候承诺增加,信息披露水平提升,但是排放还在持续上涨,上市公司将温度上升限制在1.5°C的全球排放预算份额将在3年多的时间耗尽。上市公司可以如何发力以实现气候目标?大行其道对话MSCI亚太区ESG与气候研究部主管王晓书。
 
第一财经:MSCI最新发布《净零追踪报告》,这个报告呈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针对中国上市上市公司,又有哪些发现?
 
王晓书:其实主要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气候承诺增加,信息披露水平提升,但是排放还在持续上涨。那么我再具体来解释一下这几句话。第一从气候承诺增加这个表现来看,我们看到更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设立脱碳目标,将近半数的上市公司已经设定了脱碳目标。
 
第二个,信息披露水平提升,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在我们的研究范畴里面,超过1/3,有大约35%的上市公司目前披露有来自供应商或者客户以及其产品生产的"范围3"的排放。但是我想说的是从整体来看,上市公司的减排的激进度和它的进程,与我们希望达到1.5度的世界目标有相当的差距。
 
因为根据我们的一个估算,其实到2026年的10月,上市公司将耗尽它们将气候升温控制在1.5度以内的全球排放预算份额。我们预计今年的上市公司将向大气层直接排放大约112亿吨的"范围1"的温室气体,如果说它们以现在的一个进度和水平持续运作的话,将在本世纪末导致全球升温2.7度。
 
对于中国,我们可以看到MSCI中国指数的成份股,对于全球升温的贡献大约是3.1度,这是高于全球的2.7度的一个水平,它与新兴市场的水平是持平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公司在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积极的方面,中国公司其实在太阳能、风能,以及一些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投入和日益占据这些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上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财经:我们该怎么去衡量企业的脱碳目标是否合理?
 
王晓书:一个是去看待目标的全面性,那么我们都知道企业它的碳排放其实是有"范围1"、"范围2"、"范围3",的不同的范围的,有的行业它可能自身的运营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排放并不是很大,那么主要是"范围1和2",但是它的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使用当中也许会产生更多的排放,比如说像汽车行业,还有像能源行业,金融行业自身并没有排放很多的碳,但是金融作为工具和杠杆可能会去撬动市场上更多的企业的碳排放
 
另外从全面性上也包含一个地域覆盖的全面性,我们也非常关注一个企业它的脱碳目标是不是有进取性,以及这个目标是不是一个非常量化的具体的跟业务关联的,有具体的行动计划作为支持。
 
第一财经:为了真正有效地达到减碳目标,您觉得上市公司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如果实施这些措施,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王晓书:企业其实是需要更多去创新,支持在新能源、绿色科技等等产业相关的技术发展,这是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我们其实已经看到在发电、能源、地产等,其实碳排最高的行业,恰恰也是在绿色技术和相关的绿色专利拥有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行业,其实这些行业的一个转型成功影响着全球转型的进程。
 
除了这一点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点是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和管理,比如说汽车生产企业,它可能生产汽车的过程当中并不会产生很多的碳,但是整个汽车它如果是一个高能耗的汽车,或者它不是一个新能源的汽车,它的消费者在整个的使用汽车的生命周期当中可能会排放很多碳,这样的一个供应链协同的效应,也是有效对于全球的降碳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一财经:港交所ESG的标准近年来陆续发布,最新建议强制所有上市公司在ESG报告中披露与气候相关的信息,以及推出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的标准相符合的披露要求,2024年生效。您觉得这些标准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晓书:其实港交所是早在2012年就发布了ESG的报告指引,作为上市公司进行自愿的信息披露的建议。到2016年起,将部分的建议上升至半强制披露的层面,要求实施"不披露就解释"的原则。到了2019年的5月发布了一个更严格的指引的修订文件。港交所这次提出来和国际的一个标准接轨,其实可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给资本市场的投资人提供更多的透明度,在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上也有所提升。这样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披露要求,其实会有利于为全球进行资产配置的投资人,提供一个跨地区可比的数据,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和绿色资本配置中国公司。
 
第一财经:您预期未来上市公司落实减排目标,是否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企业盈利?该如何平衡减排的成本和企业增长?
 
王晓书:其实减排目标的设定和落实不但不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如果我们从更长远的一个观点来看,随着新技术发展,企业如果拥有更多的绿色领域的专利,可能会成为企业未来新的业绩增长点,这是第一。
 
第二点,其实企业的碳排放,随着监管的加强,可能会变成企业的成本,或者是它的一个负债,那么企业如果现在不去很好控制和减少它的话,以后企业就会有更大的压力。为什么这样讲?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内地市场上,已经开始了碳交易的很多试点的工作,那么这样的交易机制也为企业的减碳提供了更多市场化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欧盟也开始去引入碳关税,那么企业可能在一些国际的交易或者是出口的过程当中,如果你的产品是一个高碳排放的产品,会面临更多的关税,那么这些制度或者市场化机制的一个构建,也为企业的减排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其实可以看到金融机构也纷纷在发力,那么不管是绿色债券的兴起,以及现在很多银行它都会有专门的绿色信贷的专项资金,以及在整个的投融资的过程当中,去管理和平衡自己的贷款组合的整体的碳排放水平。所以说对于一个低碳发展的企业来讲,它可能在跟金融机构的对接当中,在获取贷款和投资的过程当中也会有更多的优势。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