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要投资ESG?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蒋南青2022-12-26 11:06

自2020年以来,全世界都在遭受新型冠状病毒的侵扰,它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给商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病毒最大的影响在于除了危害人类健康,还带来了流动的阻断,给商业带来打击。随着新冠病毒流行颠覆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交互动,和我们居家生活,我们的饮食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改变。饮食模式越来越基于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如急需的电子商务、我们的社交习惯、和互动方式。
 
无论如何变化,我们人类的核心需求:获得商品、医疗保健、教育、市政服务和其他产品和服务没有变化。为保证消费者获得商品,获得口味感更好的食品和质量更高的产品,我们需要更方便快捷的高效交通方式,更紧凑的城市,无需开车,在步行和骑自行车的距离内提供大部分服务。由此我们需要提高消费效率,以较少的资源和服务满足我们的需求,既要发展更有助于健康,在未来几年里,产品的营养将更加透明,关于成分、营养、卡路里等信息,更不消耗水和其他自然资源,还有关于碳排放等信息。如果只靠努力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不一定会减少资源的消耗,可能还会增加成本,这需要更好地ESG战略投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43,670亿元,人均80976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3%。消费在拉动国家经济增长重点作用越来越重要。告知消费者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方面的投入和作为,对于消费者带来的效益,消费者可以做出更佳选择。
 
2022年,给我们留下从未有过的深刻印象,然而我们还经历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多影响。这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之一。11月以来,密集召开的从11月份以来,我们看到国际上密集地召开了多个全球公约大会,如UNFCCC COP27气候变化大会,CBD COP15 生物多样性大会,湿地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联合国制定全球塑料污染公约首次会议等分别召开。还有欧盟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关于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法规(PPWR)的提案,以及欧盟达成碳关税(CBAM)协议。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要关注地球的健康,寻找更绿色的替代品,对于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投资也成为全球可持续投融资的重点。
 
中国发布第十四个五年计划(2021-2025年)同时,还特别增加了《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为未来15年的发展奠定了基调,首次宣布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社会主义的目标,包括提高经济、科技、教育和治理的国力,国家政策已经转向包容性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人口,全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该计划致力于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不断帮助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中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2020年中国宣布到2030年达到碳峰值,206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2035年和2060年成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十四五计划中提出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生活方式,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成为重要任务。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企业制定ESG是为了让企业做出更可持续的投资,通过投资ESG,企业可以在公司决策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治理架构,看出ESG各优先级治理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并在制定ESG战略优先事项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分配资源。很多企业在总目标上,已经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制定多个倡议运动,随着ESG投资的不断深入,在气候变化碳排放中占据更多重要作用的内容会不断增加进来。未来企业根据需求导向方式不断调整ESG优先级内容,将社会治理如社区、消费者都容纳到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中。
 
目前ESG的主要目标在于建立与气候目标一致的价值链、产品和市场,取代现有的碳密集型价值链、产品和市场。
 
无论是消费品行业和工业行业都与长期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息息相关,依赖优质农产品、包装原料、水资源和能源,都容易受到气候影响。一方面,企业要继续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它需要与能源和资源脱钩,能源和资源效率都是降低消耗的重要因素。
 
企业减少自身直接排放是必要的,投资100%可再生能源是第一步,提高生产过程的能源效率,减少生产现有产品和服务的能源消耗。采用高质量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可以显著降低总体碳消耗和排放,以达到范围一和二的碳中和。
 
对于范围三排放,是对企业整个运营的生命周期评估,从原材料到能源和用水、物流、包装、废物、员工等,所有这些影响可以分为三大类:
 
(a)上游原材料和包装的生产和运输;
 
(b)与工厂和产品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资源消耗;
 
(c)产品离开工厂后的下游运输和冷藏。
 
水和能源消耗是两个主要的自然资源考虑因素。水质和数量是水资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是农业和自然系统的修复工程。另一个是减少产品的物流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三是采用回收率高的材料。此外,还有废弃物的影响。随着国家政策和资源的压力,关于废水、空气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和法规越来越多。垃圾处理作为生命周期评价的运行后期,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满足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看到做到更好的ESG投资方法应用于供应链,帮助供应商实现低碳转型。这需要企业对于上下游进行更好的协调合作,不仅实现零碳工厂,零碳供应链,到零碳产品。超越企业工厂的大门,与客户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企业通过在供应链各环节的碳减排,可以更好地利用碳资本进行进一步投资,以获得更大的回报。虽然消费品市场碳减排目前还不能直接交易,随着公众对于碳减排的认知不断增加,企业在碳资产方面的投资将得到放大效应,为他们吸收的碳或者减少的碳获得更大回报。
 
ESG驱动力来自于:1)政策制定者在不断设置环境和社会目标; 2)更多考虑消费者喜好和公众态度; 3)企业转型,降低成本,和对能源的依赖。公司首先提出目标设定投资和减排投资,旨在实现供应链脱碳,这需要公司改变运营方式, 将排放目标嵌入采购策略中,并确保整体减排目标在组织内各业务部门之间层层分配下去。在减排可能导致更高支出的地方,可以制定增加零碳工厂和产品带来更多效益的机制。在供应链方面,通过与供应商进行更全面的数据交换,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让供应商参与其碳排放的组织,并将排放纳入采购标准和决策。
 
根据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报告(2020), 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已占到全球碳排放的45%。中国第三产业目前已超过GDP50%,这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消费为主要经济引擎的阶段。打通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即可以提高资源效率,也能发现需求,推动创新和消费。在这转型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受到了挑战,超越了企业自身工厂大门,这既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协作,也要消费者参与其中,才可构建新的数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这种以最终用户为中心模式的创新具有颠覆性、应用领域更广、更具影响力,但这种模式的创新也需要公司治理架构创新,并释放尚未开发的ESG和减排潜力。
 
我们的食品、乳业、畜牧业、水产养殖等行业的供应链都与农业、水和包装联系密切,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和粮食消费模式的常规情景模型预测表明,到2050年农业生产将需要增加70%,以满足全球粮食需求。而气候变化的影响将降低生产力,并导致农业部门(作物和畜牧生产、渔业和林业)的生产更加不稳定。农业部门不仅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脆弱的部门之一,而且这些部门应对不利天气条件的选择有限,它还直接造成了全球14%的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农业也是造成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毁林占到了排放量的17%。农业部门可以成为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寻找发展更具生产力的粮食系统与改善自然资源管理的活动之间的协同效应。
 
“不让任何人掉队”(Leave No One Behind, LNOB)也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核心、变革性承诺,投资包容性增长是重要基石。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需要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管理和治理实践,这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和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这是向气候智能农业转型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投资足以过渡到气候智能农业,需要能够混合和协调来自不同来源的资金的金融机制,包括公共、私人、农业发展和气候融资。
 
我们已经意识到,没有上游、下游、供应商、客户、消费者,就无法实现循环经济、供应链和ESG,企业挣可以利用其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及监管机构和决策者组成的更广泛生态系统,通过围绕扩大品牌企业对绿色低碳产品的采购承诺,可以刺激行业部门层面的行动,联手为绿色解决方案创造市场,使得绿色解决方案更加经济。
 
未来五年,地球的健康将成为一个更加紧迫的问题。消费者将更有动力从投资于创新和有效可持续实践的公司购买产品。让消费者在消费每个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同时感受到他们不会让地球变暖,以激发企业在节能和产品效率的投资。ESG投融资是确保过渡的重要机制,对自然和社会效益基础设施的投资。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