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ESG标准,争取更多话语权
ESG评价是ESG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衡量企业ESG 绩效的工具。通过开展ESG 评价,有利于“以评促改”,明确企业在ESG 实务中需要着重改进和加强的薄弱环节,推动企业持续深化ESG实践,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由单向传递升级为双向传导,促进更多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ESG建设,推动ESG理念在我国良好健康发展;有利于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支持,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可以帮助相关投资机构更科学更理性地对企业进行ESG投资。
目前,全球ESG评级机构数量有600多家。其中比较著名的国际评级机构有KLD 研究分析公司、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Sustainalytics、汤森路透、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和Vigeo Eiris等;国内较为著名的评级机构有商道融绿、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嘉实基金、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等。
不同的评级机构有着不同的指标体系,以及打分和量化的方法论。比如MSCI在E、S、G三个维度上有10项一级指标、37项二级指标,采用AAA、AA、A、BBB、BB、B、CCC 7个等级。富时罗素在E、S、G三个维度上有14项一级指标和300多项二级指标,采用打分法,总分5分,高于3.3分的公司才可以纳入其指数产品中。
但是,总体来看,在国际上,西方国家掌握着ESG话语权,我国企业践行ESG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从而影响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国际评级机构对我国企业进行的ESG评级普遍较低,例如2021年四季度MSCI A股央企上市公司ESG评级结果中,领先级为0家,平均级A、BBB、BB级分别占3.96%、11.39%、20.79%,而在落后级B、CCC级的分别为36.63%、27.23%。
中国社科院教授、中国社会责任百人
论坛秘书长钟宏武分析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境外评级机构看不到我国国有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也不理解国有企业的企业治理。例如近几年我国国有企业积极推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但这些在西方ESG评级机构看来却属于政府该做的事,企业做这些影响利润,是浪费股东的钱,属扣分项。因此,建立一套接轨国际同时符合我国实际的ESG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