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单独说ESG实践,而把问题聚焦在ESG投资上。如果”成效”是指ESG投资的推广,那么从国际经验看,需要很长时间才会有成效。美国ESG投资于1970年代出现后,前三十年进展缓慢,先行者多是小型的ESG资管公司,譬如Calvert Investments、Domini Investments、Trillium Asset Management等,而主流的大型金融机构并未参与。在相当一段期间里,ESG投资只是一个特质领域,处于边缘地带,距离核心很远。
不过,这段时间里,能推动ESG投资的各种机构因素相继形成,其中包括欧洲各国退休基金法案要求资金必须涉入ESG投资、法律对受托人职责的新诠释、行业组织US SIF及Eurosif的组建、ESG度量及数据的完善、投资人教育的普及化,以及积极股东力道的加大等。当然,金融中介本身的努力更重要,当摩根史坦利、HSBC等大型金融机构开始深化相关知识与引领行业前行后,ESG投资终于最近十年主流化,形成今天的局面。以全球平均数看,目前ESG资产在整体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为33%,这是它主流化的证据,但背后有近半个世纪的努力。
投资型态的转变是日积月累形成,背后的努力还包括金融机构的自我期许,以及新组织文化的形塑。譬如,摩根史坦利大约花了十年工夫,才把可持续性因子注入金融,转型为一间以ESG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更以行业领袖自许,带动行业发展可持续金融。
反观国内情况,ESG投资发展的时间很短,虽然ESG在金融行业对话里出现的频率比以前高,但至今没有颠覆性的变革发生。特别是,国内市场上的ESG产品数量及类别都有限,有质量的数据库并不存在,投资人教育尚未启动,投资人需求亦未被开发。因此,国内发展ESG投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间必定荆棘满布,有各种必须克服的挑战。
以目前情况看,国内ESG投资至少面临四点挑战,涉入其价值链的上、中、下三端。
第一点和价值链上端的投资人有关。我们常说,传统投资人追求财务回报最大化,但ESG投资人为双底线类型,同时追求财务回报与社会回报。因此,在一个以单底线投资人为主的市场里推动ESG投资,必定面临挑战,而这正是目前国内的情况,也经常反映在业者对ESG产品回报率的吹捧上。譬如,国内宣传ESG基金时,总以凑合单底线投资人的心态来宣传有双底线回报的产品,过度强度财务回报,对社会回报却略而不谈。不过,投资人教育可以改善目前情况,而基金公司应该适时推动教育,才能解决单底线投资人在认知模式上的基本问题。
当然,要做好投资人教育并不客易。欧美ESG投资市场里,机构投资人占比八成,机构内部一般都设有专业投资部门,对ESG投资也相当理解。反观国内,市场以单底线的散户投资人为主,而面对王大妈、李大叔时,如何就ESG投资理念进行沟通呢?譬如说,如何解释什么是积极股东,再说服他做积极股东,通过投票权和投案权去影响持股公司的ESG政策呢?相关的沟通障碍形成了推动ESG投资的挑战,更凸显金融中介任重道远,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个挑战和价值链中端的金融中介有关。ESG投资的专业知识门坎相当高,基金公司及从业人员应该有系统的学习,才能开发优质产品,对投资人施行教育,推动市场前行。这两年国内的确启动了ESG投资的学习,组织了一些
论坛、学会,也形成UN PRI的签署机构。
然而,学习有一定的历程,需要沈淀、酝酿、发酵,最后才能有成,而其中不容炒短线。观察国内情况却会发现,浮光掠影的现象层出不穷,阻碍了真正的学习。如果还没掌握ESG投资的本质,就挂起招牌急于推动,四处搜集信息,良莠不分,真伪不辨,一股脑儿全放上网站。这样只增加了信息的量,对质却无所增益。另外,有志推动者不能只是介绍一些表面信息,而要有能力去分析、评估、论断,进而改善、优化。唯有如此,方能为读者提供知识。因为,真正的知识正是建立在这些思辨功夫上。
第三个挑战和价值链下端之企业的ESG实践有关。目前国内ESG投资所面临的一个困难,在于缺乏完备的数据库。ESG数据库涉及ESG的度量和评级,而建立在实体企业的ESG实践上。换言之,当实体企业没有ESG实践时,数据点不存在,要怎么汲取数据呢?
ESG数据库不存在、品质不佳或取样方法涉及选择偏颇,这是新兴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并非国内所独有,而背后真正的问题与实体企业并未实践与国际接轨的ESG有关。以上面MSCI的37个ESG议题来说,倘要就其中的企业
碳排放量、产品
碳足迹、绿建筑物、隐私及数据安全性等议题,从国内企业汲取数据,想必基本上没法获得。反之,国内企业最常参与的慈善捐赠及志愿者服务,竟然不出现在这37个ESG议题里。换言之,以MSCI的IVA看,评分表上有的ESG项目是国内企业没做的,评分表上没有的ESG项目却是国内企业正在做的!由此看来,难怪国内企业对MSCI的ESG评级不满意,而想自立门户,另外设计一套符合国内民情的ESG评级。
事实上,MSCI评级只是众多评级中的一种,其他还有道琼斯可持续指数的、KLD、Thomas Reuters ASSET4、Sustainalytics等多种ESG评级体系,而当国内企业以目前所实践的ESG项目被评时,结果可能和MSCI评级所差不远。因此,真正的问题是国内企业怎么做好ESG实践,怎样才能和国际接轨。
学术研究指出,新兴国家的ESG实践和欧美先进国家的确有所不同,前者仍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安全等S维度下的议题,而未及把触角扩及E维度与超乎法规要求的议题。基于这个视角,设计一套符合新兴国家ESG实践阶段的ESG评级体系,或许值得尝试,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当新兴国家企业想进入国际知名的ESG指数时,它必须在一套国际化的评级系统下受评,而不可能局限于一套仅具有阶段性任务的ESG评级体系。
因此,回到ESG投资所需的数据库上,根本问题在于企业的ESG实践。当企业的ESG实践做得不到位,数据商就没法取数据,当ESG数据库不完备时,金融中介就欠缺客观的投资依据,从而对ESG投资形成阻碍。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