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捕集技术发展迅速但仍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在碳捕集技术方面发展迅速,形成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技术体系,并开展了大量示范应用。截至2024年8月底,中国已投运CCUS项目67个,统计到的碳捕集产能约700万吨二氧化碳/年。2021年,CCUS技术首次被写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纲领性文件,且政策重点支持CCUS技术研发与示范,涉及技术标准、投融资方面的政策条款逐渐增多。其中,2024年投产的全国首套万吨级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炭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项目(浙江兰溪)每年捕集利用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1.5万亩森林每年的固碳量。该项目研发出了高效率、低能耗的碳捕集材料,平均碳捕集率高于90%,二氧化碳纯度高达99%。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一方面,我国拥有多种技术研发和
试点项目,如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等技术均有一定的研究和
试点项目,一些技术已经进入到工业示范阶段(如固体吸附),部分技术(膜分离、化学链燃烧和直接空气捕集技术)处于中试阶段;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和工业领域,我国已经实施了碳捕集工程,例如在石油领域就有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同时实现封存的项目。同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对碳捕集技术的研发投入在加大,并开展了一些国际间合作和交流。从政策支持角度来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碳捕集等技术。一些地区和行业的规划中,对CCUS项目的布局和发展有所提及。围绕碳捕集,我国开始形成包括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项目运营等环节的产业链。
事物发展如硬币两面,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问题与挑战。具体来看,目前我国推动碳捕集技术深入发展面临4个层面的挑战。
一是技术层面。首先,能耗和成本较高,捕集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导致整体成本较高,目前仅在少量场景下具备经济可行性。其次,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多数捕集技术处于中试或工业示范阶段,还不能完全满足大规模、长期稳定运行要求,比如膜分离等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升性能。再次,缺乏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在捕集过程中,对伴生的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协同处理技术不成熟。最后,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数据缺乏,对于碳捕集系统长期运行下的设备稳定性、材料耐久性等方面缺乏足够长时间验证的数据。
二是经济层面。一方面,投资回报周期长导致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仅靠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推动难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产业链上各环节成本分担不明确,难以形成合理的
价格体系。同时,市场机制不健全,
碳交易市场尚不完善,碳捕集项目难以从
碳交易中获得足够的激励和收益。
三是政策和法规层面。尽管有政策引导,但是对于碳捕集实质性的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力度和覆盖范围有限。同时,在项目布局、技术规范、安全环保等方面缺乏全国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体系。对二氧化碳运输、封存等环节的监管法规不健全,存在一定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
四是社会认知和人才层面。一方面,社会大众对碳捕集的意义、安全性等理解不够,容易导致项目落地时面临社会阻力;另一方面,从研发到工程应用等环节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制约行业快速发展。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