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两旁的红柳花开尚盛。它们被称为“沙漠美景”,粉红色的花萃在枝头随风摇曳。美丽背后的意味更为深刻,它们像空气中的警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捕集二氧化碳,保护大气环境。
进行碳捕获行为在当今已是很多大石油公司的通行做法。国际大石油公司不仅全方位展示着自己的顶尖技术,而且展示着碳捕获等前沿技术,表达着自己对社会、人文、自然、气候的关怀。
今年7月,在北海道苫小牧市,出光兴产石油公司的炼油厂开始了一项大型试验系统工程,这家炼油厂准备把建筑设施内排出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加以回收,然后封闭于海底深处,用以开采石油。8月3日,日本开始试验海底封存二氧化碳。美国和加拿大石油公司的做法是,往地下注入二氧化碳来疏松圈闭中的石油。荷兰皇家壳牌公司投资者关系事务执行副总裁特雷纳博士执笔的公开信也表明,壳牌公司对碳捕获和封存抱有极大的信心,并且正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苏格兰等国开发这类项目。
最新资料显示,还有一些碳捕获项目在运行中,比如加拿大北达科他萨斯喀彻温省的Weyburn-Midale项目、英国石油公司经营的阿尔及利亚萨拉油田项目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北海的两处项目。
我国
专家对碳捕获却持冷静态度。国家能源局前局长张国宝曾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专门探讨过碳捕获的问题。他公开表示说,“碳捕获”有可能事倍功半,效果甚微。全球每年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315亿吨,每年捕捉并封存到地下的二氧化碳估计不到1亿吨,甚至可能连几千万吨都不到。能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全球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量相比,微乎其微,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小。但他特别称赞了中国石油在开发塔里木油田时种植红柳的做法。
塔里木曾经是死亡之海,缺少植被。后来发现在两米深的沙层下有苦咸水存在,通过滴灌的办法能让一些耐盐碱、耐旱的植物成活。为此,中国石油出资在沙漠公路的两侧种植红柳。现在,500多公里的沙漠公路两侧已形成了几米宽的红柳绿化带。
这与国际上一些业内人士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认为,碳捕获未能大规模推行的原因首先在于捕捉二氧化碳的费用昂贵;其次,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埋藏地点必须经过检验,保证不能泄漏,还必须修建包括油轮和管道在内的设施来运输二氧化碳到这些地点;处理二氧化碳的成本也较高,目前每吨二氧化碳的处理成本约为30美元;而且如果存储地点选择在陆地,可能会引起公众的反对。德国北部碳捕获项目就“流产”于此。
记者在采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科研管理处处长高世宪研究员时,他也表示,现在世界性的碳捕获、碳封存技术都处在试验探索阶段,我国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实际上,在碳捕获方面我国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进行了不少的探索,尤其是在电力和石化行业,一些研究成果已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在寻求注水替代产品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果。
高世宪认为,由于碳捕获、封存等技术依然处在研发阶段,其成本和安全稳定性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这些技术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因此,在世界范围内,碳捕获行为正在边探索边前行。
延伸阅读
碳捕获主要是指将二氧化碳捕获后,存放在地下或海底,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碳捕捉与封存常会在石油生产中进行,石油公司通常会把二氧化碳压入油层,以便较快地采掘出原本较难采集的石油。2012年5月7日,欧盟重点支持的世界最大的碳捕获与封存示范工程在挪威蒙斯塔德(Mongstad)建成。这项工程于2007年开工兴建,总投资10亿美元,由挪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设计能力为年捕获二氧化碳10万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