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异

文章来源:科学网成舸 张梅2014-01-29 11:43

近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研究员吴金水团队对土壤自养微生物的固碳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发现随土壤深浅变化,固碳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表层碳向下传输,还可能诱导底部土壤产生固碳连锁反应。相关成果在国际期刊《应用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上发表,深化了学界对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机理的认识。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土壤固碳主要依赖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因参与有机质降解促进了二氧化碳的释放而非固定。可固碳的自养型微生物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这一认识近年来正在改变。科学家发现,以光为能源、二氧化碳为碳源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和以化学能为能源、以二氧化碳为碳源的化能自养微生物,在土壤中也大量存在。这为寻找“迷失的碳”提供了新的线索,但其在土壤中的具体固碳过程和贡献尚有待研究。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吴金水团队在前期对土壤微生物的固碳功能及其种群结构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同位素连续标记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土壤自养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层次分布与传输展开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土壤固碳量随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少。尤其在第三层5至17厘米的底层土壤,有近1/4的土壤未检测到碳14的存在,表明土壤微生物的光合固碳作用只发生在表层土壤。研究人员指出,这可能与仅土壤表层很薄的一层能接受光能的原因有关,不过,由于表层同化碳可向土壤下部传输,这可能为底层的化能自养微生物提供碳源和电子供体,从而诱导后者参与碳同化过程。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研究人员还发现,控制土壤碳同化的关键酶的活性、关键功能基因的数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并且稻田土壤的酶活性和功能基因数量也显著大于旱地土壤。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